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新书推荐《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

发表时间:2025-04-30 15:12
内容简介:

《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以跨学科视角重构长城三千年文明史,打破“军事屏障”的单一叙事,揭示其作为文明融合纽带、生态屏障与精神图腾的多重身份。从战国诸侯的“边境博弈”到明代戚继光的“空心敌台革命”,从汉代烽燧预警系统的数学密码到卫星影像下的隐形生态长城,本书融合考古、建筑、科技与全球文明史,解密长城背后的技术智慧与文化基因。穿插十大“未解之谜”——孟姜女传说溯源、地下暗道之谜、消失墙体追踪——以悬疑笔法勾连学术考据与大众想象。书中更对比哈德良长城、剖析康熙“不修长城”的政治隐喻,追问文化遗产活化的未来路径。这是一部用夯土、烽烟与数字代码写就的中华文明“说明书”,为读者打开一扇重新认识长城的时空之门。

作者简介:

戴有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副会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文化新媒体大数据应用平台”等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著作有《文化战争》、《文化之根》、《DeepSeek在文旅场景中的运用》、《金牌导游是如何炼成的》、《文化凝聚中国:新时代文化建设读本》(合著)等。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红旗文稿》、《中国社会科学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文化和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等10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转载。编剧的音乐剧《诗经·采薇》被评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并在中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巡演100多场。



专家推荐:

《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是一部凝聚历史智慧的力作。本书以考古实证为根基,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背后深邃的文明密码,更以长城爱好者的热忱揭示出“长城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作者将夯土烽燧中的岁月沉淀转化为生动的文明叙事,既呈现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碰撞融合的历史图景,更在砖石肌理间读解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韧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立体阐释,更是唤醒民族记忆、筑牢精神长城的时代读本。

董耀会   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




专家推荐:

《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一部镌刻民族精神的史诗

吴殿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戴有山的著作《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以深邃的历史视野与人文关怀,将这座横亘千年的建筑奇迹从砖石堆砌的冰冷符号中解放出来,赋予其血肉与灵魂。书中,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具象化载体,承载着文化传承、人性挣扎与时代变迁的多重叙事。   

历史纵深:从“墙”到“魂”的蜕变

作者并未停留在长城的表象描述,而是通过梳理其从春秋战国到明清的修筑历程,揭示其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民族融合。全书共在14处通过不同维度提到了长城促进民族融合这一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从秦朝的移民实边政策,后来被汉朝继承和发扬,到了明代,这种辅助长城防御的措施继续沿用。随着长城的不断延伸,移民实边政策日益成为促进长城内外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以及到长城未解之谜 9中长城的未发现宝藏,长城作为“文明的宝藏”,长城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虚无缥缈的金银传说,而在于其承载的军事智慧、民族融合记忆与文化遗产。这种对长城从“墙”到“魂”的蜕变的描述,正如《换个角度看历史》系列所述,长城最初是诸侯国为抵御游牧骑兵而建,但其意义远超军事功能。秦代统一六国后,长城成为封建王朝权力的象征;汉代通过河西走廊的延伸,将其与丝绸之路的命运交织;明代戚继光的防御体系创新,则让长城成为冷热兵器并用的“国家防御系统”。书中还特别指出,清代长城虽转向对内防御,却意外成为民族融合的见证,这种视角打破了传统的历史定论,凸显长城的复杂性。  

人文叙事:砖石之下的人性温度

在戴有山的笔下,长城不仅是帝王的野心,更是无数普通人的血泪史。通过对全书的检索,共在43处提到对长城的保护,特别是在慕田峪模式:世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和县域实践样本:迁安长城遗产保护经验两个章节中,列举了从多“长城守护者”的案例,迁安组建 24 名专职长城保护员队伍,定期巡查、记录病害并上报,如冷口关保护员吴树平等人持续 20 余年驻守一线。“24+N”志愿模式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长城管理中心联合成立“长城红志愿服务队”,吸纳百余名志愿者参与环境清理与文化宣传,拓展社会参与广度。这些长城保护都大部分是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当他们巡护长城时有时还会与村民发展冲突,有时还需要与自然的搏斗(如鹰袭、雷击、蛇阻),本书对他们的讴歌既是对个体生命的礼赞,也折射出保护与破坏的永恒矛盾。作者借此叩问:当长城从军事堡垒变为文化符号,我们该如何平衡其历史价值与现代功能?这一问题与《长城》散文中游客刻字的乱象形成呼应,呼吁对文化遗产的敬畏。  

文化哲思:封闭与开放的辩证

书中对长城“封闭性”与“开放性”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作者在第五章全球视野下的文明地标中通过对康熙坚持不修长城、1900年至1949年:从战争掩体到民族精神图腾、卫星影像揭示的隐形长城:荒漠中的生态屏障及长城未解之迷6.长城在古代民族关系中的作用中都对长城的历史和当代功能进行比较研究。长城是是自然对人类历史的二次创作,长城作为军事逻辑的消解,刀剑与烽火湮灭的同时夯土墙的分子结构仍在与风沙对话;长城作为生态逻辑的重生,昔日阻断游牧骑兵的长城,今日成为阻拦沙丘的绿色防线。这种跨越时空的功能转换,既是对“人定胜天”的反思,也是对文明韧性的礼赞——正如荒漠中依托长城残垣绽放的沙冬青,生命总能在最荒芜处找到支点。援引影视作品《西长城》中兵团人的精神图腾,将长城与“西长城”并置,前者象征抵御外敌的屏障,后者则是屯垦戍边的开拓精神,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双重长城”。同时,戴有山并未回避长城的局限性:明代长城的固若金汤未能阻挡清军入关,印证了“封闭终不能封闭”的历史规律。然而,书中更强调其现代意义——正如外层空间视角下的长城成为人类文明的唯一可见痕迹,它已从“民族封闭的象征”蜕变为开放自信的见证。  

现实关照:守护与传承的当代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承载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其当代使命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保护,更需通过文化阐释与创新传播,将长城精神升华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这一命题要求守护与传承并重,让历史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中国将长城保护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框架,旨在通过系统性保护推动文旅融合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构建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的长城文化带。作者在最后一个篇章《时空坐标中的长城》中,对中国15个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进行详略得当的介绍并给出浏览建议,这15个长城遗址各具特色,既有保存完好的城墙和敌楼,也有丰富的历史和自然风光,将历史与当代进行了有效的链接。从技术修复到文化赋能,从社区行动到国家战略,长城的守护与传承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其本质是通过文化遗产的“活态化”,构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注入时代活力。

一部跨越时空的精神史诗


《长城:穿越千年的守望》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熔于一炉。从烽火台上的箭孔到敌楼内的冷兵器,从帝王的权谋到百姓的坚韧,作者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编织出一部跨越千年的民族史诗。正如路内在当代作家路内的著作《花街往事》中以市井烟火折射时代巨变,戴有山亦通过长城的每一块砖石,叩击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既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亦有“敞开胸襟迎八方”的胸怀。  

此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曲献给当代热爱长城的普通人的一首赞歌,也在提醒我们:真正的长城,永远筑在民族的脊梁之上。



图书目录:

导言:长城: 凝固的文明史诗

一、三千年长城从未走出人类视野 / 001

二、长城是超越墙体的文明符号 / 004

三、长城是一场考古学、建筑学与数字技术的跨界对话 / 009

长城未解之谜1:中国古代长城的真实长度与范围 / 012

第一章   奠基:先秦的烽火基因

一、战国长城群像:齐、楚、燕、赵的边境博弈 / 015

二、秦昭襄王版“超级工程”:陇西长城的战略密码 / 030

三、李牧固守雁门关防御匈奴:拉开构建北方防御体系序幕 / 036

四、 竹简里的长城:由云梦秦简中的戍卒生活引发对孟姜女传说溯源 / 040

长城未解之谜2:长城到底是什么人修建的? / 045

第二章   贯通:秦汉帝国的钢铁脊梁

一、蒙恬北伐:首次实现“万里”概念的军事地理革命 / 047

二、秦汉移民实边:长城戍镇遥相伴 / 052

三、汉代长城智能化:烽燧预警系统的数学密码 / 057

四、河西走廊长城链:丝绸之路的隐形保镖 / 063

五、屯田制与长城经济带:2000 年前的军民融合实验 / 072

六、秦汉帝国长城风云人物群像 / 080

长城未解之谜3:部分长城段的神秘消失 / 104

第三章   蜕变:多元王朝的技术交响

一、北魏六镇长城:游牧皇帝的定居化悖论 / 107

二、金界壕启示录:马背民族的反向防御智慧 / 115

三、成吉思汗铁骑为何绕不开居庸关 / 123

四、敦煌壁画中的长城:佛教东传的另类见证 / 128

五、多元王朝长城风云人物群像 / 131

长城未解之谜4:长城的地下结构与隐藏功能 / 144

第四章 巅峰:明长城的科技密码

一、空心敌台:戚继光的军事建筑革命 / 147

二、南兵北戍“楼台军”:剖面揭示的16 世纪标准化施工 / 155

三、火器时代的长城改造:从垛口到炮位的进化论 / 162

四、隆庆和议:长城从战场变为贸易走廊的转折 / 164

五、明朝长城风云人物群像 / 170

长城未解之谜5:长城沿线的未知遗址 / 201

第五章 新生:全球视野下的文明地标

一、康熙坚持不修长城 / 204

二、詹天佑:长城脚下修筑京张铁路巧穿越 / 206

三、1900—1949 年:长城从战争掩体到民族精神图腾 / 213

四、卫星影像揭示的隐形长城:荒漠中的生态屏障 / 216

五、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220

六、慕田峪模式:世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226

七、县域实践样本:迁安长城遗产保护经验 / 244

长城未解之谜6:长城在古代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 248

第六章   解构长城的多维密码

一、材料实验室:从芦苇夯土到纳米保护涂层 / 252

二、军事地理学:长城与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千年纠缠 / 255

三、数字长城:激光扫描还原消失的墙体DNA / 258

四、茶马互市:长城功能中的经济性基因 / 262

五、比较文明史:哈德良长城与明长城的对话 / 266

长城未解之谜7:长城的神秘符号与铭文 / 270

第七章   时空坐标中的长城

一、长城大事记(前656—2023) / 274

二、全球长城遗产分布图谱 / 277

三、长城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 / 284

四、长城研究权威文献导读 / 287

五、中国15 个有代表性的长城遗址 / 293

长城未解之谜8:长城与神话传说的联系 / 296

长城未解之谜9:长城的未发现宝藏 / 299

长城未解之谜10:长城的建造技术之谜 / 302

(扫描二维码购买)


编辑:宋佳慧
初审:王雨竹 田钰霞
终核:刘云兮
首页          分会简介       分会动态          通知公告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